鲁迅先生曾说: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 龙舌兰”。所谓“贵乎稀有”。明代书法家宋克和他的章草应该属于龙舌兰级别的。
一、人物生平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
宋克诗文亦名于时,与吴门文士高启、张羽、徐贲、陈则等被誉为“十才子”。他聪慧过人,博览群书,醉心丹青,擅长画竹,楷、行、草书,深得钟王书法遗意,其章草师法皇象,与宋璲、宋广齐名,史称“三宋”。 其传世书迹有《李白行路难》、《七姬志》、《杜子美诗》、《定武兰亭跋》、《刘桢公讌诗》、《形增影古诗》、《急就章》、《书孙过庭书谱》等。均为墨林所宝,翰中精品。
宋克家境富裕,他身材魁梧,侠肝义胆,乐善好施,及至成年,适逢元末动乱,欲树功业,遂谢客学兵,挺走中原,举旗起事,不料中道受阻,无奈溯江游金陵、会稽等名胜山川之地,归家后乃发愤攻读。当时张士诚占据吴地,爱慕其名想招为幕宾,被宋克谢绝。之后,其在家中辟一室,珍藏历代法书碑帖,日游其间以自娱。据《明史·文苑传》谓:“克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
二、宋克与《急就章》
宋克一生在仕途上不得志,直到晚年才得到一个陕西凤翔府同知的小官,但是时间不长便辞官还乡了。归隐期间,他与杨维桢、倪瓒等交往融洽,常常以诗文互相酬唱。宋克的书法格调高古,自魏晋上溯草隶,深得钟、王之法,擅长楷书、草书,精于章草,尤其对皇象的《急就章》颇有研究。宋克的章草,延续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而有进一步发展,他掺入今草和行书的写法,笔画流利、矫健。其真书出自钟繇,行草具“二王”之遗意,清劲古雅。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曾师从元康里子山的入室弟子饶介学书,所传皆“二王”草法,其草书挥洒自如,潇洒纵横,笔力俊峭挺拔,圆融洒脱,尤其是他的小草和章草,堪称冠绝一代。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
《急就章》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宋代王应麟解释为“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之意,是西汉元帝时为儿童识字编的课本。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个方面,仿佛一部小的百科全书。唐代以后,蒙学教材改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流传最早的《急就章》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明代杨政据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最为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笔划牵丝映带之间法度严谨,字字独立内敛,整篇气息古朴、温厚。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 细玩此书, 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该帖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公认的章草优秀范本之一。
《急就章》在唐以前,因为辗转传写,内容颇多讹脱。宋克所书急就章,不只一本,现存有故宫藏本和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故宫博物院藏本,笔势劲健,风貌简古,全篇精绝谨严,为宋克用意临摹、兼备古法之形与神的得意作品。王世贞评价:“观仲温书《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行模及前后缺处若一,惟波撇小异耳。”
三、草书特色
宋克草书取法“二王”,得力于张旭、怀素,加上他在章草上的深厚功底,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草书混合体”,表现出章、今、狂三草之特征。
章草行笔波磔,有隶意,用点处多,笔断意连;字字独立,不相连带,多取横势。今草改章草的横势为纵势,省简波磔,笔势流畅,字与字之间呼应连贯。狂草笔势迅疾,洒脱奔放。笔画丰富,通篇连绵,常常一气呵成。宋克的草书风格豪放,笔势流畅,笔画方圆结台,大小相间,婉转不失锋棱。宋克的“混合体”草书,是把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笔法融合贯通而成。他在草书中强化波磔,与元代赵孟頫的书风拉开距离,其草书中的取妍尚姿,是元以来的时代风气使然。在宋克的草书中,《停云馆法帖>卷十所录宋克书《钟繇王羲之二小传》的风格介于《唐采诗卷》和《杜甫壮游诗卷》之间,在今草中糅合了更多的章草笔法,既有今草的连绵不断,也时见章草的波挑。宋克的草书作品现存的还有《公谯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草书风格虽不如《杜甫壮游诗卷)强烈,但其瘦劲的笔势却表现出豪迈淳雅的风格,颇具鲜明特色。《公诫诗》和《七言绝句》在创作形式上,以立轴表现草书的连绵跌宕,这种轴类书法作品形式在赵孟頫、杨维桢、倪瓒那里虽然也有采用,但宋克和明初草书家宋广等人在这种形式上有了更大的发挥,明中期祝允明又有拓展,到了晚明,出现了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的巨轴草书,因而,可以这样说,在书法形式由“手卷”到“立轴”的转化过程中,宋克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历史地位
宋克的书法,从渊源上说是取法魏晋的;从师承上说,则是元人的余绪。宋克最为擅长的书体是小楷、章草及狂草与章草的糅合体。他的小楷曾仿效赵孟頫,更多得益于钟繇。清代翁方纲推许其为“有明一代小楷宋仲温第一”。宋克以章草糅入狂草而创造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书风,其取法来自元人,尤其是受到康里巎巎的影响。赵孟頫的书法曾出现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的混合书写,但四体的特征尚能分辨,康里巎巎的书法则已无法区别章草与今草的用笔特征。这种糅合发展到宋克更臻化境,他不仅将章草与狂草的用笔、结体完全混融无迹,而且较之康里巎巎在用笔上也更加丰富,并完全脱去了康里巎巎气息上的局促,不仅有狂草的豪放,还有章草的生辣,宋克的章草,是历史上将不同书体糅合的成功尝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克所擅长的各种书体,都与隶书笔意密不可分,小楷也不例外。右图《七姬志》(局部)是宋克小楷的代表作。笔画粗细变化自然,外拓而不失蕴藉,书风遒丽疏朗、古朴大方,隶意犹存,深得钟繇笔意。翁方纲甚至认为,有明一代,宋克小楷数第一。
显而易见,无论是小楷、章草还是“混合草”,宋克一以贯之的,其实是隶意。这就不难解释其草书何以将章草、今草和大草相糅杂,也不难理解宋克的章草何以在明初书坛大放异彩。如果说赵孟頫是元代复苏章草的第一人,那么,宋克则可谓是元末明初章草创新中最为重要的一位。
五、一点思考
如果我们把宋克放在宏观视野下把握,放在历史长河中评判,宋克并不是书坛上登峰造极的人物,无论是前辈颜、柳、欧、赵,苏、黄、米、蔡,还是后来者吴门三家等,他都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纵观明初书坛,以“三宋、二沈”最为知名,所谓的“三宋”,是指宋克、宋遂和宋广。客观地讲,“三宋、二沈”皆为站到历史的制高点上,只是在当时书坛萧条的背景下,“水落”而“石出”的结果,套用现在的话来讲,他们都属于二线书家。
元末明初,百废待兴。元末农民起义留下的创伤,新政权巩固时的种种需求,让朱元璋只能以休养生息为策。朱元璋提出“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的方略。文化建设也就可想而知了。书法领域,明初既不像唐初那样,直接接收了短命隋朝的书法大师,法度已备,也不像元初遍访江南遗逸,移花接木。自力更生当然比拿来主义更需要时间。所以生于元、终于明的宋克,在这片空白的历史宣纸上的书写就有了特定的时代价值。和农业、经济的复苏一样,宋克以他的豪情,进行着章草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