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联播 】此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一战略部署,再一次凸显了宜昌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第一大内陆河长江,为中国提供了36.5%的水资源、48%的可开发水电资源、52.5%的内河通航里程,其干线货运量已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一,其干线三峡水电枢纽工程将湖北宜昌造就成了“世界电都”。
地处长江经济带重量级特大城市重庆与武汉之间的宜昌,在由世界级“黄金水道”串起的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中,因其地理、资源等独特性,再也不能“偏安一隅”,必须担负起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必须抢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努力构建新兴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使其不仅成为“水电枢纽”,而且要成为联接东中西部的“经济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旅游枢纽”、“文化枢纽”,成为与重庆、武汉等特大城市相呼应的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一极。
正如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中共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所言:“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宜昌特大城市的构建,并非纸上谈兵。人们惊异地发现,也就一两年工夫,这个绵延两千多年的“楚之西塞”,已经初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轮廓。
宜昌已形成江海联运、水铁联运、路水联运、陆空联运等海陆空水的立体交通大格局。境内数条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七座坝桥横跨长江南北,且有白洋、伍家岗、百里洲、红花套、香溪五座长江大桥已纳入国家待建规划;宜昌至三峡坝区翻坝高速不仅开通江南段,且江北段建设也已拉开序幕;宜昌至全国高铁、至全国乃至国际航空线路,已遥遥领先于长江经济带同级城市;有关方面正研究在三峡大坝再建一个通航闸门,以突破现有1.5亿吨年通航能力;同时,宜昌至重庆高速公路仅剩下巴宜段在建,宜昌至重庆高铁刚刚开通,且新的货运铁路建设又已纳入议事日程。
长江经济带既称“经济带”,就理当突出经济工作。对此,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36万亿元左右。笔者注意到,宜昌在其中自我加压担纲的分量举足轻重,其奋斗目标是,力争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在长江沿线同等城市中继续保持前列,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中保三进二争一。
为此,宜昌正着力构建“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即沿江突破、垂江延伸、跨江发展,统筹推进宜昌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建设和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发展,力争猇亭园区、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4大园区工业产值过千亿,宜都、夷陵、当阳、枝江等县市开发区过500亿,20个专业园区过100亿,打造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3大千亿产业,推动生物、纳米材料、磁电子3大产业向千亿产业发展。
如今,俯瞰宜昌,东至猇亭白洋,西至三峡坝区,南至点军车溪,北至鄢家河黄花,方圆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车水马龙,工地繁忙,高楼林立,工厂落成。尤其是承载着宜昌特大城市框架面积翻一番重任的“宜昌新区”,按照“一年见成效、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总体要求,正在向完成城建投资1000亿元,实现1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建成骨干道路160公里、公共绿地6平方公里、房屋1000万平方米的阶段性目标努力推进。
伴随着宜昌突飞猛进经济大城建设的,是日新月异的文化大城建设。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宜昌,其文明与文化自古即傲立神州大地。“长阳人”、屈原、昭君、嫘祖、欧阳修、陆羽、唐宋三游、三国人物等,可谓名满天下。时至近代当代,从晚清著名国学大师杨守敬,到享誉“中国书画关公第一人”的国礼艺术大师汪国新、获得罗马尼亚电影节影后殊荣的史可、荣任中国残联艺术团团长的邰丽华,再到成名天下的网络歌手胡杨林、荣膺中国民间故事大王称号的刘德方、以及1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等,宜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艺坛及民间艺术至高地,无不占有重要的一席。可喜的是,由宜昌市文联秘书长杜鸿创作的小说《石牌保卫战》,近来又引起中国电影界的关注和著名电影家的热身考察。
宜昌,逐步恢复昔日的文化风采,以楚韵巴风为特色的画派、书画院、艺术场馆、收藏馆等开始活跃于大江南北。而且在这种文化与文明的熏陶中,一种“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文明诚信”的宜昌精神,正在形成共识,正在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精神文明的标榜。
“只争朝夕、夙夜在公”,“既大又强、特优特美”,这是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作风要求和目标追求。作为漂泊他乡的宜昌人,笔者倍感“宜人之城、昌盛之地”越来越美好强盛,越来越令人向往。(作者系中国产业报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