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6日,“杨部长座谈会&2015互联网+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在温州雁荡山隆重举行,来自制造业的专家、企业界代表、CIO等嘉宾参与了此次制造业论坛活动。本次活动由北大CIO同学会、北大CIO同学会制造分会、温州市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乐清企业信息化促进会、永嘉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主办,CIO时代网承办。北京大学教授、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先生在论坛上为大家分享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各位来宾,上午好!很高兴能够有机会来到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雁荡山参加互联网+中国制造的高端峰会。
我想对于制造业来说,这几年来不管是企业家还是领导者,我们一次一次的面临着强大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从党中央到国务院做出了快速的响应和决策,很多企业在应对变化时有很多的举措。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到上个月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出台,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行动。其实看整个业界,我们更加看到风云激荡,浙江的阿里攻城略地,电子商务把零售业里边百分之十几的份额,就从那么多店里面给拿了出来,对整个中国的物流产生了重大影响。互联网金融和其他一系列行动正在延伸、渗透到更多的领域。
我们看到小米在五年时间里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王国,其实小米的发展速度,不管是总量还是历任都超越了平谷、超越了围栏,你看看他们头五年有那么大的气势吗?而且小米也在攻城略地,向很多传统行业挺进。今天一个消息能让我们很多原来产业的人心惊肉跳,我们看到华为从通信网络领域快速走向手机领域,5月份华为手机的销售量超过了1000万台。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很多很好的例子,中国的高铁世界第一,中国的电网世界第一等等。世界第一的东西太多了,这些“第一”正在撑起着中国一个现代的制造业体系。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尽管还不强,我们说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蓝图是用三个10年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前列,但是在制造业领域中国的门类是最齐全的,中国自身的市场是最大的,是这样一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我们确实看到了一种气势、一种潮流、一种变化。所以,借这个机会我想围绕互联网+、制造这样的主题讲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第二个方面,变化影响将主要发生在什么方面?第三个方面,我们怎么办?就这三个方面我谈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当一个重大的变化过来时,我们要应对,一定要寻根溯源,究竟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其实我们翻开人类历史的发展史,重大的变化都是由于生产力、由于技术和装备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发生了,产业一定改变。我们说铁质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农业的格局,蒸汽机和电机改变了工业的格局,今天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制造业?不仅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而是说推动制造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这个力量很显然,居首位的、功劳最大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实在各个角落、各个行业都发生作用,是因为信息技术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各种工业技术结合起来,来使得我们制造的各个角落变化。
对于信息技术,在这的绝大部分都不陌生,我们CIO的同学都是干这件事情的。我们确实感到在人类历史技术发展的过程里,没有一个技术像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发展的那么快,如果发展的那么快的话,原来的工业技术像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发展那么快,工业革命不要300年,要300年干什么。想一想,我们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才有集成电路,有了集成电路就有了摩尔定律,有了摩尔定律我们就知道处理器的性能、上面集成的数量就会增加一倍,而价格不但不涨还会有所下降。这个规律什么概念呢?就是10年要提升100倍、20年提升10000倍,而摩尔定律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快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算算提升了多少倍?所以我们看到计算机就像走马灯一样不断的更新换代,一直到最近终于发现不那么快更新换代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的能力跟不上了,我们的应用跟不上了。处理能力那么快,我们眼睛跟得上、我们的脑袋跟不上。所以我们说桌面终端大概在10年前到了应用天花板,我们看到移动智能终端,其实今天看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格局的变化,我们已经隐隐看到了移动智能终端天花板已经正在趋近,这条曲线已经走向了拐弯的地方,也就是很快。我自己的判断,不超过两年移动智能终端的天花板到了,因为人跟不上了。你想一想,再快10倍的话你眼睛跟得上吗?手跟得上吗?脑袋跟得上吗?跟不上。传输实际上比处理技术发展还要快一些,比18个月翻一番还要快一些。我们经常两三年就一个数量级就上升了。
但是,光这两个东西它确实是使得我们很多成本下降,但还不足以影响我们对制造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对制造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信息技术的其他部分在做贡献。最重要的是感知技术。制造业和感知技术是紧紧的连接在一起的。确实是,我们制造业给物联网、传感网给打蒙了,其实制造业对传感器的利用、认识远远比物联网传感器早得多。我们所有的自动化生产都是以传感器为基础的,都是以感知反馈处理为基础的,感知、反馈、处理是什么?就是物联网。所以,我们说实际上,在制造领域、控制领域,不管是技术或理论,比物联网要早得多,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给那些概念打蒙了。半个多世纪,制造业在用着感知和物联。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高炉,不管是炼铁的高炉还是发电厂的高炉,大体上它的传感器在3000-6000个传感器,有那么多的传感器我们才看到了原来高炉是不要像原来那种人再去干那么多事情,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可以!数控机床,老说脑袋和手,其实错了,不管是数控机床还是机器人,没有传感能力那都是零。所以第一个能力是传感能力,然后你才有数控系统。没有传感能力,数控系统有啥用?一点用处都没有。你试想一下炸一个鸡蛋,你要造一个炸鸡蛋的机器人,首先要感知,感知之后才有力度和空间的控制,有力度和空间的控制才有后面的脑袋系统。所以我们说,对制造业真正发挥重大影响的比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还重要的是感知技术。所以我们讲,自动化、智能化的时候,讲智能制造的时候,讲MES的时候,我们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冲击,是传感技术的利用超越了原来我们自动控制,所以我们变化更多了。
除了这些技术之外还有一系列其他的技术,包括:行为技术,尤其是对制造业来说。制造业是制造的,制造不管是搬、转、运都是要有力在做的,所以如果说制造要自动化、智能化,没有力在做的话那这个东西不行,所以信息技术的行为技术正在快速地提升。除了这些还有内容和系统。信息技术除了快速发展,而且它的加速体系,加速在增长、体系在完善,然后它才能够有力量和我们原来的工业技术,不管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还是加工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制造业变化,制造业走向了新的业态。
在这个过程里,不管是传输、处理、感知还是行为以及其他,我们吃进去吐出来的东西都是信息而不是物质本身。所以我们说,在整个这样的制造过程里边,信息从原来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了关键的决定性的地位,所以信息资源变得重要了。这些东西就是信息资源变得重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这三件东西合在一起造成了今天所有变革背后的因素。这也是我们能够对一系列,今天一个新概念、明天一个新概念,能够产生免疫力或者说能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是把握住了本质,我们就会被一个个的概念弄得不知东南西北跟着走,结果跟着去走哪,有时候就跟中国大妈炒股一样,赚钱了,赚得很多,这轮股市增长里理性的、水平很高的炒股人一定炒不过中国大妈,盈利能力一定会低很多,但是我们作为企业家、作为企业的CIO,我们不能那么盲目的,不能说什么时候在浪花中拍死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拍死,因此一定要真正把握本质。
会产生什么影响?
正因为它是根本的生产力或者说技术和技术体系的变化,基本的资源的变化,所以它的影响一定是全方位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产品加了数字、芯片、传感器,我们叫它什么产品没关系,智能产品、数字产品、智慧产品等等,但是这个东西一定会加进去的。对于制造过程,刚才毛主任说机器换人,我们有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来生产,不管在座的是制鞋的还是衣服的还是各种电器的,生产线上自动化的水平将会逐步提高。我们看到制造、流通、销售、服务、供应链、生态链都会发生变化,对制造业来说,我们原来工业革命叫以市场为中心、客户是上帝,这些话都是挂在嘴上的、是骗客户的。其实多少年来,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的主体一直是供给决定需求。你们想一想,是不是供给决定需求?你逛了一百个商场,再到互联网逛一百遍,还是供给决定需求,因为你买的是已经生产好的东西。但是当互联网加上去以后就会变,现在已经有变化了,以后一定会变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是以最终用户为起点、以最终用户为重点。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生产、配料、送货,到达用户,整个循环是这样的循环。说起来就是那么一个简单的循环的改变,但是业态、生态、商业模式全变了,竞争力的要素也变了。那么我们还会看到在这样的过程里边我们说的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我们说服务和制造将变成一个完整的链环,这样一些新的模式业态就会产生。但仅仅是新的模式和业态吗?它马上就会导致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企业的边界都变了。
海尔在两年前,提出了“三无”企业:无边界、无中心、无管理。去年又变成了“去中心化、去中间化”,说到底他有两个重大的变化:一个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企业里边员工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因为企业员工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所以你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是不可能固定的。那么如果实现不固定的员工和不固定的组织架构,还实现无管理有管理,那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技术、新的体系。所以我们在讲以信息为中心,而不再以流程为中心。因为流程为中心是以稳定的组织架构为中心的,所以当稳定的组织架构不存在的时候,你再以流程为中心就不行了。当我们把一个具体的机构走向以信息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再延伸的看一下,看看会不会有更多的事情将变得以信息为中心。这个变化以后,才发现我们原来的教科书上的东西要改变了。而这种新的模式、新的格局以后,我们发现原来的经济理论也要变化。为什么原来的经济理论要变化?我们将会有一些产品,这些产品是零边际成本或者说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当我们这样的产品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一定比重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经济理论是一定要变的,因为经济理论大厦的支柱被砍掉一些所以理论要变。有很多的变化,但是一定要记住还有更多的不变。如果只看到变的来势汹涌,它的全面性、根本性,而忘了更多不变的话我们同样会迷惑,所以我们说我们还有其实太多的不变。产品还要生产吧,产品有变化,但是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细分市场变化的强度、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会看到有很多产品还会有很长时间的不变。水泥、螺纹钢,我相信99%是不要加传感器上去的。你加传感器上去是要有目的的,成本增加了,没有目的、没有回报,加上去干什么?所以我们衣食住行很多东西是需要的。而且有很多它的主体部分在很长时间是不变的,正因为这样产品模式的不变,我们说很多企业它的管理形态也不一定会变或者说只会有很小的部分变、相当大的部分依然不变。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变、看不变,而不能只看变、不看不变,这我们同样会迷惑。
怎么办?
应对的第一位,是要了解:变化是全方位的,不变也是全方位的,我们在这样的大浪中不成为被浪花卷走的部分而是乘风破浪的部分,核心就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看到变的本质,要把变的本质和不变的原来的东西结合起来。比如我有企业、我有厂、我有生产线、我有客户,这些东西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我的劳动生产力、提升效率、提升质量品牌、提升市场扩展率,能给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带来好处的给用过来。所以转变思维、提高认识,最关键就是两句话:认识到确实变了,这个变很重要、是本质性的,一定会带来冲击的,一定要变成对我有利有用的东西,尽管炒股的中国大妈赚了很多钱,我永远不希望大家是在这轮变革中是炒股的中国大妈。
应对的第二位,我们要分析分析,企业里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么销售。一个东西就是你瞄准上的、你要追赶的企业对标,要很详细的对标。第二是你现在做的事情,你叫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你对着刚才我说的真正会带来本质变化的这样一些部分和你的整个从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你怎么用它来改变自己,把两个标对好,然后找在我今天的能力之下,我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这样就变成一个十分理性和理智的迎接这个变化的企业家。同时,你也不要因为你的老板或者周边管理领导说,今天要你申报两化融合的项目,明天要你申报转型升级的项目,后天要你申报智能制造的项目给弄的晕头转向,不管申报什么项目都是为你的发展起作用。这是一个表面的现象,真正本质的事情是你真正能够自己知道要应对变化和如何应对变化。这样你做的所有的行为,尽管有不同的标签、看着有不同的轨道,但是它的本质方向是一致的。
应对的第三位,是在这样新的环境下我们如何看待人的问题。我们企业都有员工,有几百、几千、几万,如何看待员工?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企业的员工究竟是谁。第二个方向,企业的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究竟发挥了多少。我可以坦率地说,我们很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能够有50%的是相当不错,很多企业甚至员工的积极性10%都没有发挥出来,因为你就是把他当一个工具、螺丝钉按在那个地方。那么这样的现象在传统的环境下没啥关系,但是如果说模式变了,如果还是这样状态的话,企业的竞争力的核心构成,因为实际上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部分,你把这部分没有发挥出来,你损失多大!那么你的企业员工究竟是谁?在原来的模式里很简单,员工就是我发工资的人,我给谁发工资谁就是我的员工。但在互联网条件下,互联网+的时候,这就不够了。你一定要把在互联网环境下能给你做出贡献的人成为你编外的员工,这样你才有增长,甚至爆发的可能。今天在讲小米、苹果、Google的时候,他们爆发性的增长,强大的创新能力,就是用了很多员工,这些员工压根儿不在你的花名册里,压根儿你不给他发工资;第二,这样的变化影响是深刻的;第三,不变的东西在今天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依然是主体。媒体上、网络上看起来好像全部是天翻地覆,但是我们来一个全部的统计,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你会看到不变的依然是主体。这三个方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的记在心里面,然后应对。应对第一是迎接变化;第二是服务于我的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而不是服务于概念;最后一点是重视人,你如何把人的能力发挥出来、如何把企业之外的人为你所用?这是自身的最重要的要素,然后才是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很重要,你们的办法应该比我还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