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企排行网讯:3000吨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从两年前遇阻到如今顺利在原址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南峰村的一个小山湾落地,当地政府努力协调、打开多“结”的做法,为缓解“垃圾围城”问题提供借鉴。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开的信息显示,600多座大中城市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而在一些环境项目遭遇建设困局的背后,折射的 就是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知情权、技术等一些矛盾。要想走出环境项目“上马”中的困境,就需平衡好个体诉求与公共理性的关系,不断提升和完善治理方式和治理 能力。
据了解,杭州市有关部门当初把这个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看作平常简单的工程建设项目,确定了一家市国有公司为业主单位。在面对群众“健康权”“发展权”的诉求时,由于市级部门和业主单位与群众缺少沟通和协商,造成信任危机,使得项目落地遇阻。
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郭云伟说:“该项目成了余杭区最难应对的挑战与考验。而最终达成原址落地建设,在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重视与群众协商沟通,真正维护群众利益。”
2015年4月14日,余杭区通过近1年时间与群众协商沟通,切实提出补贴“利益”等实时办法,最终让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实现原址开工建设。
——尊重知情权,聆听群众声音。为解决群众担心的环境污染和项目影响问题,余杭区采取让当地群众自己组织队伍到国内多地同类项目运营企业去考察 的方法。“因为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村民到外地考察都很认真。不仅问得具体,去现场看烟气、渗透液、炉渣、飞灰等处理情况,还要听当地居民反映。”中泰街 道南峰村党支部书记施坤良说,通过实地考察,村民转变了对项目的印象。
余杭区政府让群众对同类项目建设和运营标准进行比选,自主选择业主单位,并先后组织群众外出考察82批次。
——尊重发展权,切实考虑群众生存利益。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徐文光表示,对于此类民生项目,政府仅靠苦口婆心做群众工作,没有相关的政 策和利益保障是“苍白无力”的。徐文光说:“余杭区对项目所在地的群众提出,要让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好处,不因项目落户失去发展机会,反而因项目落地带来 更大发展机会和前景。”
为此,余杭区制定出台了扶持该区域旅游景区开发和智慧产业园等建设方案。杭州市政府也单独为中泰区域下达了1000亩土地空间指标,以及给予每 吨75元的垃圾异地处置补贴等政策支持。此外,余杭区在当地提前实施道路、公交、饮水、文体等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群众明显的获得感成为促进项目落实的重 要驱动力。
——强化监督权,上上下下为群众生活环境考虑。针对项目建成运营后,群众担心会出现业主“偷排、漏排”问题,余杭区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建立了“居民随时监督”模式,以政府公告形式向社会承诺,若发现有“偷排、漏排”问题,就立刻让项目关门,真正做到让群众放心。
近年来,特别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邻避效应”,让一些环保设施的建设陷入困局。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说,如果地方政府对项目的规划与选址、立项与实施,遮遮掩掩走过场,甚至先斩后奏,就容易陷入自挖的“塔西佗陷阱”。
“该建的项目还是需要建设的,要顺利达成项目落地,最重要的是要与民众协商沟通,做到全程公开透明。”余潇枫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垃圾焚烧建设项目信息公开上的表现受到群众指摘,群众的知情权未能得到保障,是项目遇阻的重要原因。
徐文光谈到,此类项目要顺利达成建设,需要改变“习惯内部人决策,体制内循环”传统意识,转化为“参与—协商—共识—执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