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书法家张德志
图一:张德志近影。
图二:行书横幅王铎临《圣教序》节选。
图三:隶书横幅范仲淹《岳阳楼记》。
图四:隶书斗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图五:行书横幅为电影《无迹可寻》题字。
图七:行草书竖幅精气神。
图八:行草书横幅李白《将进酒》。■本报记者孙燕明张德志是河南省著名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礼书画院特聘书法家、首都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张德志长期坚持临帖、悟道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书方法,以精深、博取、熔冶、超逸为己任,形成法度严谨、骨力坚实、气度壮阔、动静互补、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他表示,学习书法一定要持之以恒,让坚持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让书法艺术像阳光雨露滋润心田,陶冶心灵;一定要心无旁骛,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在书法创作时点画用笔、结体取势、谋篇布局、统筹兼顾、一气呵成。受好友解传道的影响走上书法艺术之路1956年10月,张德志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火张营村。他父亲是村委会干部,母亲是农村社员,自幼接受忠孝礼义信的传统教育。上小学时,他特别喜欢写写画画,各科作业都写得整整齐齐,描红课和图画课成绩更是名列全校第一名。他在当地高庙中学上初中时,班主任老师高家斌擅长写颜体字。高老师看张德志的毛笔字写得很好,就让他负责每周出黑板报,并教他写颜体字。高中毕业后,由于张德志学习成绩优秀,被当地火张营小学选拔为教师,担任三年级班主任。1976年,张德志到河南省郑州市某高炮部队当兵。由于他毛笔字和钢笔字写得漂亮,在新兵连集训3个月后,就被汽车修理连选拔为文书,负责出黑板报、管理连部文件、撰写会议材料,并兼任连队文化教员。他每天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坚持练习毛笔字。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创办了一家彩印公司。那时,他与当地火张营中学校长解传道私交很好。解校长擅长写行书和楷书,经常与张德志一起研习书法。在解校长的指导下,张德志系统学习了孙过庭的《书谱》,反复临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集王圣教序》等行书名帖,以及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楷书名帖,打下了扎实的行书和楷书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他又开始临摹草、隶、篆各类历代名家字帖。在张德志近10年经商期间,经常外出商洽业务,每次出差都随身携带笔墨纸砚,有空就练上几笔。他与客户初次见面接洽业务时,总是随身携带一幅书法作品作为见面礼,对经商发挥了很大帮助作用。受教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高余丰和倪进祥1992年,张德志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函授班的学习,受教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学制一年。欧阳中石先生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竭力将自己的书法艺术传授给学生,每次作业点评都细致入微。他曾多次告诫张德志:“学习书法一要多临帖,二要多读帖,三要有悟性,而有悟性最为重要。”在欧阳中石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张德志反复临摹了赵孟頫的《赤壁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名家经典字帖,以及《张迁碑》《曹全碑》等经典碑文,书法造诣有了很大提升。1995年,张德志师从著名书法家高余丰。高余丰先生擅长草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比利时世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级顾问、首钢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其书风独树一帜,尽显大江东去之磅礴,金戈铁马之刚烈,疾风劲草之气节,龙腾蛇舞之柔美,千古汉字之魅力。高余丰告诫他说:“先做人,后学艺。字如其人,德以为先。”2004年,张德志考入清华美院书法研修班,学制两年,师从倪进祥、李铎、张海、卢中南、杨明臣、苗培红、于谦、严少辰、李燕、王琪等名家,其中倪进祥为主讲导师。倪进祥是著名军旅书法家,自幼拜杨尚模先生为师,曾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深造,并得到启功、沈鹏等名家的指教,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书法创作上,他擅长章草,个性鲜明,用笔简约、空灵、高古,特别注重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书品和人品、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的和谐统一。张德志说:“倪老师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总是无偿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凡是上门求学者都来者不拒。他免费向学生提供书法资料,还免费给很多外地书法爱好者邮寄书法教材。”毕业时,张德志荣获毕业作品优秀奖,全班只有3名学生获此殊荣。书法艺术就是书写形态独特而美观的字“书法艺术就是书写形态独特而美观的字。”张德志说,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记忆工具,由简单的图画演变而来,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的写法传承至今,是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国汉文字是象形方块字,按照天方地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演变而成,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张德志强调,书法艺术有四大要素,就是笔法、墨法、结体、布局。行笔首先要熟练掌握驾驭毛笔的技巧,注重抑扬顿挫的要领,用墨必须掌握轻重缓急、浓淡相宜的法则。书法创作准确把握线条最为关键,力求笔墨互动、上下通融、左顾右盼、前呼后应、内外协调;重筋骨,讲气势,使字的形体雄浑自然、力拔千钧;内方外圆,露锋是方,藏锋是圆。字为心画,文如其人。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期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德行、节操的直接反映。中国书法完全具备艺术的人格化,融入贯穿着书法家的精气神。张德志表示,中国书法艺术理论与传统建筑理论一脉相承,都着重强调间架结构的布局,要求间架结构美观端庄,从而产生形象美、自然美的审美力量。书法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学习书法需要长期扎实的书写训练,才能渐入佳境。因此,学书者耐不住寂寞,没有常年“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艰苦磨练,书法水平就不会有脱胎换骨的飞跃。学习书法艺术可以用天道酬勤来概括,成功者的秘诀都离不开三分天赋加七分勤奋。艺术就是要技艺超群,使人领略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的魅力。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韵连贯,笔虽断而意相连,犹如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文辞优美、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深邃的意境启发人浮想联翩;又若一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舞蹈,优美的舞姿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也像一曲节奏和谐、旋律优雅的音乐,悠扬婉转的韵律令人心旷神怡。书法五体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张德志的书法创作五体皆修,以楷书为基础,主攻行书、隶书,兼修草书、篆书,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他表示,凡学习书法者必须临写碑帖,书法大师也不例外。选帖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碑帖,临帖一定要专一,选定碑帖之后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先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地练上几年,临摹到形神兼备、几可乱真的地步,再换同类型的碑帖练上几年,然后回过头来将练过的碑帖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书法特点。临帖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浅尝辄止,到头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却收效甚微,写出来的字自然也谈不上法度和功底。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张德志潜心临摹王羲之、王献之、苏轼、欧阳询、怀素、赵孟頫、颜真卿、王铎、柳公权、董其昌、文征明等历代书法大家的经典字帖,《石鼓文》《史晨碑》《礼器碑》《鲜于璜碑》《乙瑛碑》《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碑》《张玄墓志碑》等历代碑文,以及林散之、于右任、刘炳森、欧阳中石等近现代书法家的字帖。他对名帖临习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融入自己的深刻理解,抒发自我的情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张德志崇尚传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力主创新,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创出新意,并从书法的海洋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和寻求对自己有益的营养加以消化。他的楷书创作继承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文征明的艺术特点,注重运笔稳健和内蕴的节律,准确把握线条粗细参差变化,形成结体严谨、劲健挺拔、骨力洞达、神采隽秀的艺术特色;行书创作继承了历代名家的笔墨精髓,特别是王羲之、赵孟頫的艺术特点,形成用笔细腻、结构多变、遒媚秀逸、灵动洒脱的艺术特色;隶书创作继承了汉魏诸碑的艺术特色,并融入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刘炳森的艺术元素,追求古而不拙、纯朴自然、雄浑磅礴的阳刚书风;行草书创作继承了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怀素的艺术特点,并融合了现代书法家林散之、于右任、王蘧常、卫俊秀的艺术元素,特别是继承了恩师高余丰的艺术精髓,形成法度严谨、潇洒酣畅、气韵连贯的艺术特色;篆书创作以秦篆为主,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圆润劲健,结体端庄妍美,突出笔画粗细、迟缓、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形成古朴典雅、自然浑厚的艺术特色。此外,他的书法作品不仅笔墨精妙,而且用纸、用印也极为考究,将不同书体、内涵的作品与不同颜色的宣纸搭配得非常自然和谐。他的书法作品总能将书法创作与书法制作、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近年来,张德志的书法作品曾入选首届“蔡文姬奖”全国书法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全国书法展等近百个大型展览,荣获全国第一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庆祝中共十八大召开全国书法展二等奖、上海善灵杯全国书画展优秀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展金奖、爱我中华金紫荆杯全国书画名家香港交流展金奖、庆祝建国6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民族魂·中国梦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美丽中国·风采万里全国书画名家精品展优秀奖。他的书法作品多次被我国政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和社会名流,被人民大会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多家中外文博机构收藏,并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及公益捐赠活动,2017年被评为“十佳华人公益书法家”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