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 北京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委《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年)》,汇聚中外专家智慧,共攀乙肝临床治愈高峰,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设立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提高各级医生乙肝诊疗水平,提升患者对乙肝治疗的认知,积极探索、优化、完善临床治愈路径,造福更多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梦想。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刘晓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徐克明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肝基会在京专家、项目示范基地医院和分中心代表等370余人参加会议。
我国乙肝防控重在治疗“减少存量”
病毒性肝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引起肝硬化和肝癌问题十分突出。有关统计显示,肝硬化、肝癌患者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分别高达60%、80%,因此,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减少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两项基本措施:“防”--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减少新发HBV感染(增量);“治”--通过抗病毒治疗,治愈现有慢性乙肝患者(存量),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同时降低传播的风险,二者缺一不可。在“减少增量”方面,通过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等政策,我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减少存量”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乙肝患者,如何有效治疗慢乙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中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指出,部分条件适合的患者可追求临床治愈。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指出:慢性乙肝治疗只达到HBV DNA检测不到是不够的,慢乙肝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有关,只有达到持久的免疫控制,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甚至持久的表面抗原消失和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才能真正实现停药后不复发,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愈不是梦
2015中国慢乙肝指南指出,“临床治愈”为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
现阶段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长效干扰素(免疫刺激治疗),和核苷(酸)类似物(直接病毒抑制)。近年来,国内专家开展的多项研究显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HBsAg水平处于低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有较高获得临床治愈的机会,约30-50%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清除,实现停药。
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院士指出,由于乙肝病毒感染使得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提高患者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功能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干扰素具有调节免疫和直接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机制,所以使用核苷(酸)类似物降低病毒载量后联合或序贯长效干扰素治疗有助于慢性乙肝的免疫控制,实现临床治愈。
高志良教授强调,合理优化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为慢乙肝的临床治愈提供了方向,但临床治愈不等于完全清除病毒。当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时,这些病毒可能会再次活跃复制,所以,即使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仍然需要定期监测。
“珠峰工程”助力慢乙肝实现临床治愈
为了快速推动中国专家的研究成果造福更多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梦想,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设立“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
项目计划在全国建立二十五个示范基地医院,百余家项目医院,培养1000多名临床肝病医生,入组患者3-5万名。同时,建立中国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数据库,开展慢乙肝临床治愈科学研究,实现部分患者临床治愈,并积极探索、优化、完善慢乙肝临床治愈路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刘晓峰理事长强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我国乙肝患者众多且大多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患者更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责无旁贷,希望通过“珠峰”项目开展,使部分乙肝患者能够实现临床治愈,这本身就是健康扶贫,使项目也能够真正助力国家打赢扶贫攻坚战。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讲话中提到,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慢乙肝治愈之路虽然有重重障碍,但治愈的希望已在前方。“珠峰项目”的寓意就是要汇聚中外专家智慧,勇攀乙肝临床治愈高峰。希望项目能为推进我国肝炎防治事业发展,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刘晓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徐克明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高志良教授,肝基会在京专家、项目示范基地医院和分中心代表等370余人参加会议。
我国乙肝防控重在治疗“减少存量”
病毒性肝炎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引起肝硬化和肝癌问题十分突出。有关统计显示,肝硬化、肝癌患者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分别高达60%、80%,因此,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减少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两项基本措施:“防”--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减少新发HBV感染(增量);“治”--通过抗病毒治疗,治愈现有慢性乙肝患者(存量),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同时降低传播的风险,二者缺一不可。在“减少增量”方面,通过乙肝疫苗计划免疫等政策,我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减少存量”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3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乙肝患者,如何有效治疗慢乙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中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指出,部分条件适合的患者可追求临床治愈。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指出:慢性乙肝治疗只达到HBV DNA检测不到是不够的,慢乙肝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有关,只有达到持久的免疫控制,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甚至持久的表面抗原消失和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才能真正实现停药后不复发,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愈不是梦
2015中国慢乙肝指南指出,“临床治愈”为停止治疗后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伴有抗-HBs阳转、ALT正常、肝组织病变轻微或无病变。
现阶段慢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长效干扰素(免疫刺激治疗),和核苷(酸)类似物(直接病毒抑制)。近年来,国内专家开展的多项研究显示,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HBsAg水平处于低水平的慢乙肝患者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有较高获得临床治愈的机会,约30-50%的患者可以达到HBsAg清除,实现停药。
解放军302医院王福生院士指出,由于乙肝病毒感染使得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提高患者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功能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干扰素具有调节免疫和直接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机制,所以使用核苷(酸)类似物降低病毒载量后联合或序贯长效干扰素治疗有助于慢性乙肝的免疫控制,实现临床治愈。
高志良教授强调,合理优化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为慢乙肝的临床治愈提供了方向,但临床治愈不等于完全清除病毒。当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时,这些病毒可能会再次活跃复制,所以,即使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仍然需要定期监测。
“珠峰工程”助力慢乙肝实现临床治愈
为了快速推动中国专家的研究成果造福更多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梦想,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设立“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
项目计划在全国建立二十五个示范基地医院,百余家项目医院,培养1000多名临床肝病医生,入组患者3-5万名。同时,建立中国慢乙肝患者临床治愈数据库,开展慢乙肝临床治愈科学研究,实现部分患者临床治愈,并积极探索、优化、完善慢乙肝临床治愈路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刘晓峰理事长强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精准扶贫。我国乙肝患者众多且大多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患者更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责无旁贷,希望通过“珠峰”项目开展,使部分乙肝患者能够实现临床治愈,这本身就是健康扶贫,使项目也能够真正助力国家打赢扶贫攻坚战。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讲话中提到,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慢乙肝治愈之路虽然有重重障碍,但治愈的希望已在前方。“珠峰项目”的寓意就是要汇聚中外专家智慧,勇攀乙肝临床治愈高峰。希望项目能为推进我国肝炎防治事业发展,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